新闻资讯

原创 古代茶叶也离不开法律,聊聊大奸臣蔡京的“茶引”制度

导语:

宋徽宗时期,蔡京任宰相,主持了一系列经济改革。他的经济思想强调国家专利,主张以消费劳动生产,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一、蔡京的经济思想

1、义利观

在传统的伦理哲学中,义与利属于两个范畴,代表着不同的价值追求。

“义”属于道德范畴,关注人的道德需求,具体而言就是指人们的行为是否遵循了扬善弃恶的道德标准。“利”属于物质范畴,关注人的物质需求,具体而言就是指人们的行为多大程度上带有趋利的色彩。

这两种价值追求,虽然含义不同,但在人类的经济生活中联系密切,人们通常都是义利并提。对于“义”与“利”的关系问题,蔡京并没有做过直接的论述,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他的言谈行为来了解他的义利观。

2、奢俭观

在礼仪方面,他的理念是:“与其奢侈,不如节俭”。这意味着与其奢侈,不如简单和节俭。与孔子一样,孟子和墨子也提倡节俭。孟子提出了“君子必恭俭”的观点,墨子则指出“提倡节俭,丢掉淫秽”。

相反,也有一些崇尚奢侈的思想家。例如管子认为:“积食者为奢,美车者懈,酒多醋为奢;千年不食,谓之功。”同时,他还认为:“富人做,穷人做”。虽然有不同的观点,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正统的思想是奢侈和节俭。

蔡京的经济思想具有强烈的功利主义倾向和国家垄断的特点。为了解决封建国家的财政问题,他采用商业运作的手段,使国家可以直接参与经济活动,从而代替商人获取利益。此外,他还利用国家政权的强制措施让货币升值,造成市场通胀,掠夺中间差价。

他的这些思想只注重如何满足封建国家的金融消费,而忽略了社会再生产的实际需要。

二、奏议到茶法制定的程序

1、茶法立法的程序

虽然有不经协商就成功改革的现象,比如徽宗蔡靖的茶法提案,未经讨论和考察就被皇帝采纳,反对的声音也被否决了。有关的。也不排除在某些情况下,茶法请愿书跳过了“支付协商”环节。

例如,淳化三年薛英、刘氏的请愿,似乎得到了宋太宗皇帝的直接答复。小请愿书是否得到回应,没有记载。定义为“付议”之后的“上奏”很容易被归为“付议”本身,然后在某种特别的“付议”程序之后,确实是存在具有决定作用的上奏,这种特别的“付议”,不仅仅是纸面上的议论,也包括派遣官员进行实地的考察,令其将考察结果再做奏议上表,再以哲宗蜀茶之议为例。

刘挚、苏辙和吕陶皆上奏疏言反对蜀茶禁榷并陆师阂等态意违法的行为,哲宗因刘挚奏议诏付黄廉按察川路茶法,具付利害,又诏以苏辙所论割子付于黄廉,也有迹象显示还征询过富商大贾的意见,然而黄廉之行却受到强烈反对变更茶法的章,加上考察时长,直至近五年之后,才见黄廉的蜀茶法之奏,认为榷茶确实有害于民,并提出了一些改良措施,此时的奏议得到了“所奏皆可”的答复。

2、茶法制定程序的特征

两宋三百年,政府只要采取榷茶制度,就一直靠收买和出卖之间的差价大牟其利的,于是围绕茶利就展开了国家、商人和园户之间的矛盾斗争,在不同形势下对三者关系的调整就显得至关重要,而这种调整的必要性就在于朝廷的利求与民生平衡的需求。

因奏议而变的茶法基于民生、茶利与茶业经济的冲突带有临时性的色彩,只是这里的利可能不仅仅是朝廷经济利益那么简单,茶法变更的奏议或因为对茶利的实际考察需要而耽搁,或因为边防形势变化而变化,或因为新旧法派系斗争而兴废。

如刘挚于元枯元年二月奏议之后,皇帝诏户部郎中黄廉按察川路茶法,具利害以闻,并将苏辙的奏议一同付于黄廉。直至元酷五年二月可见黄廉的奏议,还只是采取了暂时性的措施。宋太宗端公二年奏张伯奏奏。

然而,真正促使茶法改革的,是永熙以来西北地区的用兵。三年前开始改变茶法。提出具体方法,即棍射法的,是当时的监察御史薛莹和书记刘石。但因西北边陲急需粮食补给,立即恢复废弃货物,并在春化实行了四年的交叉引证法。

三、对蔡京经济思想与经济实践的评价

1、蔡京经济思想与经济实践的一致性

蔡京的经济思想具有务实灵活的特点,懂得抓大放小的原则,注重拉拢官僚,减少致富之路的阻力。这些特点也渗透在他的经济实践中。在专利制度的改革中,他把重点放在了国家垄断的高利润行业,同时取消了实际操作性较差、利润较低的《青苗法》。

在金融改革的各个方面,都采用了一种诡计多端的方法,通过强制货币升值,从而在无形中获取人民的财富。除此之外,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蔡京在严厉打击元苦党人的同时,通过提高官员的待遇来笼络士大夫阶层。

正是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才让北宋政府获益匪浅。蔡京是个典型的实用主义者,他不同于王安石拥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却拥有王安石所缺乏的政治手段。撇开其他因素不谈,仅从经济领域给国家带来的效益来看,蔡的方法要优于安石的方法,但将改革的成果运用到哪里,则是另一回事。

王安石的节俭和蔡的奢侈,虽然伦理不同,没有必要因为人而浪费言语。然而,不同的政治理念会导致改革目的的变化,其带来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王安石的变法是富国强军,蔡的变法是富官强权。虽然蔡在经济改革上取得了成功,但这一成功并没有转化为国家繁荣的力量。相反,积累的巨额财富刺激了统治集团的腐败,加速了整个帝国的衰落。

2、蔡京经济实践的辐射

蔡京在地方为官时,积极推行王安石变法,其政还是颇有建树的。在莆田,蔡京利用其职权的影响力,促使了木兰坡的建成。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木兰破的修筑消除了当地的水火之患,客观上造福了百姓,确实是一件好事。

时至今日,此坡仍然发挥着抗涝的作用。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的为政之绩,也为蔡京日后攀登权力的顶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早在徽宗即位前,蔡京己拥有很高的声望。虽然反对他的人很多,但支持他的人也不少。蔡京在任魏宗丞相期间,主持了大规模的经济改革。这次改革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之前的王安石改革。

这些影响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北宋政府财政危机得到暂时缓解,满足了统治者对浪费的诉求;二是枯水捕鱼的改革方式激发了潜在的矛盾,加速了社会的解体。三是一些符合皇权发展规律并被后朝继承的改革措施。蔡景的经济改革虽然暂时缓解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满足了最高统治者的奢侈要求,但也激化了社会矛盾。

在生产力水平有限的情况下,政府通过改革增收归根结底是与人民的利益斗争。只顾眼前,不顾长远,过早地消耗人的力量,必然会在一定时期带来不好的后果。

结语:

作为末代宰相,为了维护皇权的威信,蔡京自然成为帝国灭亡的罪魁祸首。无论是正史中,还是野史杂谈上,蔡京都是以祸国殃民的奸臣形象出现的。在北宋的历史上蔡京担任宰相的时间最长,虽然几度罢免,但很快又能官复原职。从作为王安石变法的积极拥护者到徽宗朝的宰辅,蔡京在为官期间多有经济举措,因此,其经济思想与经济实践都是很值得研究的。

参考文献:

《宋史》

《宋会要辑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