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县大河镇老王山茶叶基地一角。
广州黄埔、黔南三都打好“组合拳”,构建 “三茶统筹”“三产融合”茶业体系
贵州被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是茶叶的天然产地,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三都县”)坡头山岭上,就有12.3万亩犹如“绿色取款机”般的茶园。近年来,广州市黄埔区与三都县携手协作,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大力构建 “三茶统筹”和“三产融合”的茶业体系,实现三都茶叶产业的全链条发展,以“小茶叶”做足生态产业“大文章”。
聚力加工示范 培育茶业集群
正值秋茶飘香时节,在海拔高度1200米以上、连片约5000亩的凉风坳古茶园,一层层茶垄似绿装披在大地上,这里是三都古茶树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2022年,三都通过招商引资,从广东省引入茶企,迈出管护古茶树、发展茶产业的新步伐。
黄埔区和三都县协作以来,把茶叶作为三都县最具特色的农产品之一。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安排9295万元用于茶叶加工发展,其中东西部协作资金投入2003万元,用于三都茶产业发展,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三都水族自治县现代化茶叶加工示范基地、推动茶叶种植加工等。
在黄埔区农技专家的专业指导下,通过引进贵州农业龙头企业黄红缨茶业有限公司,三都建成了集“生产+科技+可追溯”有机融合的现代化茶叶加工厂。采用茶叶拼配等工艺,打造贵州“收藏老白茶”加工基地,研发建设全省第一条都匀毛尖茶全自动化生产线。同时,引导茶农、经营主体抓牢茶青品质,提高茶园管护技术水平,打好品牌。通过低产茶园改造、有机茶种植、拓展销售渠道、建设茶青交易市场一系列措施,持续促进茶叶产业提质增效。
走进三都茶叶加工车间,浓浓茶香扑鼻而来,在全自动化生产线上,各种设备忙碌生产。在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的支持下,三都共扶持水乡茶业、黔山鲜茶业、国鹏盛汇、泓霖茶业等4个加工厂扩建升级加工设备及新建成的现代化茶叶加工厂示范基地,全县提高茶叶产能2800吨。截至目前,全县拥有茶叶企业22家、茶叶合作社27家、茶叶加工厂(作坊)125家,年加工能力达7500吨以上(精加工3000吨以上)。
释放市场潜能 联农带农发展
“东部企业+贵州资源”“东部市场+贵州产品”,实施东西部协作战略以来,黄埔与三都打出山海协作“组合拳”,让黔山好茶等农特产品“出山入湾”。
今年8月,三都县副县长杨红明带领县农业农村局、贵州黄红缨茶业有限公司一行到广州黄埔红岭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交流学习,推动两地企业合作。
今年以来,在黄埔和三都的共同努力下,“三都县2024年春茶开采仪式暨茶青交易市场开市仪式”“三都县大河镇2024年茶叶交易市场开市仪式”“第三届都江镇古茶节”等多个茶事活动相继举行;水乡茶业、阳皓农业、泓霖茶业等多家茶叶企业赴北京、广东广州、江苏等地进行组团式展销,持续增加茶叶销售量,有效提升三都茶叶的市场影响力。
依托东西部协作相关扶持政策和资金,三都县制定印发“2024年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通过建设标准化茶园,示范带动全县新建茶园1.03万亩,提质增效1.35万亩。同时通过不断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举办三都水族自治县2024年双手采茶制茶技能大赛等方式,有效提升茶叶质量和产量。
截至目前,茶叶产量达4633吨,比上年度增加451吨,增长10.7%;产值7.85亿元,比上年度增加1亿元,增长14.7%,共覆盖带动农户2.1万户8.7万人,带动涉茶农民年户均收入2万多元。
三都茶产业的丰收景象,带火了农村消费市场,不少能人返乡就业创业,一半青壮年留在了农村。“全靠种茶,我们一家人都没有外出打过工。”48岁的三都县和平村村民杨大海办起了加工厂,一年加工干茶30多吨,总收入上百万元,还带动了400多人在茶企就业。
发展茶产业、做好茶文章,黄埔和三都携手创造了荒山变“金山”的奇迹。未来,相信两地牵手会更加紧密,致富路上茶香飘得更远。
■新快报记者 曾贵真